4月10日,艺术与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俊平、教研主任张婉、专职教师关琪、刘洋带领沈灿等9名设计专业学生走进非遗“麦秸画”传承人杨丽工作室,开展了一场沉浸式非遗文化实践教学活动。活动通过“看、学、做、创”四维教学模式,架起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桥梁,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。
非遗工坊里的“麦香课堂”
踏入杨丽工作室,古色古香的工作台上金丝般的麦秸拼贴出山河脉络,空气中浮动着麦香与矿物颜料的沉静气息。“从蒸煮软化到刮丝抛光,每根麦秸需历经十二道工序方能成为艺术载体。”杨丽手持半成品麦秸画,向师生们展开了一堂生动的非遗技艺课。


指尖上的非遗“破壁”实验
活动聚焦“传统技艺的现代转译”,设置“1+1”创作环节:每位学生在高校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双重指导下,自主命题完成麦秸画小品。工作台上铺展的线描图纹样既有憨态可掬的生肖,亦有翠竹、山水的传统意象。王俊平老师在剪裁时反复调整纸样弧度,力求与麦秸的天然纹理契合;张婉老师则尝试将参数化设计融入纹样模块,用几何解构重构传统视觉语言。
“下笔要像春风拂柳般轻柔。”杨丽俯身指导一名手执镊子颤抖的学生,将三十余年经验凝练为“三指定位法”:拇指固定麦秸、食指控制角度、中指轻压胶水,化脆硬为灵动。随着青绿矿物颜料点染翠鸟羽翼,烙铁“绘”出竹节纹路,零散的麦秸片逐渐显露出立体轮廓。尽管半数作品仍在完善中,但杨丽鼓励道:“今天的空白,恰是下次探索的起点。”


产学研共筑非遗传承新范式
活动尾声,王俊平老师紧握杨丽的手感慨:“非遗需要更多像您这样的‘点灯人’。”窗外斑驳树影映着工作台上未完成的纹样,恰如传统文化在岁月长河中的生生不息。据悉,此次参访为市非遗保护中心“薪火传承”系列活动,杨丽工作室将与文化馆联合开设非遗体验课程;未来,学院也将与杨丽工作室进一步合作,依托学院创新创业平台,孵化麦秸画文创IP,助力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。